楞严经白话文网
楞严经白话文网
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-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
主页/ 佛本生故事/ 文章正文

佛教:福慧具足的人,身上往往有这三个特征,你有几个?

导读:佛教:福慧具足的人,身上往往有这三个特征,你有几个?所谓福慧,即福德与智慧。曾经听闻南师开示,有福德的人,世间的功名利禄不用你去追,它们会反过头来找你。以求财为例,古谚说:“人找钱,两条腿;钱找人...
佛教:福慧具足的人,身上往往有这三个特征,你有几个?

所谓福慧,即福德与智慧。曾经听闻南师开示,有福德的人,世间的功名利禄不用你去追,它们会反过头来找你。以求财为例,古谚说:“人找钱,两条腿;钱找人,八条腿。”人去追求钱财,它跑得永远比你快,所以我们常讲“花钱容易赚钱难”。佛经当中,释迦牟尼佛说世间钱财是五家共有,即便有财运福德,钱财也不是自己独享的。

与求财相应的是保有财富,老话说“富不过三代”,福德再厚,累积家产巨万,也难以抵挡不肖子孙的败坏,因为他们便是钱财五家主人中的一家。有了福德,还要有智慧,不以智慧持财,不见其入而日见其出,整日吃喝玩乐,造作恶业,即便家中有座金山,也会被搬空。所以福慧等持,显得格外重要。

有福德的人,做事常常顺利;而没有福德的人,则经常一筹莫展。在此基础之上,有智慧的人,能够保有福德,使其泽被后世,所谓“大树底下好乘凉”;而不具智慧的人,难以保有福德,更难以荫庇后世。所以福慧等持,乃至具足的人,往往具有下面这三个特征。

其一、造福。

俗话说“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”,福从哪里来呢?诸位佛友可以看看自己的一副躯体,能担能抗;上有双手,能抓能握;下有双脚,能走能跳。这就是无量福德的来源,也许有人会说躯体不过是四大假合,本性为空,但它也是世人借假修真的道器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都离不开它。劳作、收获、报恩的过程,就是在造福!

譬如佛陀住世时,每日除了著衣持钵,四处游化,日常劳作也不可少。譬如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》记载,佛陀有次在逝多林,见到地面不洁净,于是自己拿起扫帚打扫起来。大迦叶、舍利弗、目犍连等看见后都来帮忙,众人一同打扫干净,佛陀满心欢喜,于是就地为弟子们说法,他说:“若人扫地,能得五种功德……”

其二、惜福。

有福德就能随意挥霍吗?佛门中有句话,行恶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损,日有所亏。再深厚的福德,也经不住挥霍,不知惜福,就如同有裂纹的钵盂,难以贮存法水。惜福就是纵有千般福气,也要倍加珍惜,不可轻易浪费。经云末法众生,福薄慧浅,不堪享用。享尽了福气,生下的是什么不言而喻,不然也不会有“乐极生悲”的古训。

净宗印祖一生节俭惜福,别人送他补品,他一概转送他人,自称惭愧,福气很薄,无福消受。曾经在弘法间隙,印祖与某位居士一道进餐,法师见他碗里有残余饭粒,马上变得严厉起来,呵斥他道:“佛门一粒米,大若须弥山,你有多大的福气,可以这样糟蹋米饭!”

其三、精进。

学佛,是增长福德与智慧的过程,佛说学佛人精进修行,应以“如救头燃”的紧迫感进行。“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,大众当勤精进,如救头燃,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。”时光流逝,人也渐渐苍老,就像鱼儿生活在水中,水则渐渐干涸,假如众生能认识到这点,日日感念无常,哪还敢放纵安逸?

越是福慧具足的人,越懂得其中的道理,因而愈发地持戒精进。该如何精进?譬如我们想要在佛学上有所建树,三藏当中单有一部《高僧传》,里面的高僧大德就是我们精进的榜样;譬如修大乘菩萨道,那慈悲度世的四大菩萨就是我们精进的榜样。也许有人会说,这样是不是贡高我慢?小编觉得并非如此,试想,经文中记载,阿弥陀佛昔日在因地修行,还曾发“设我得佛”四十八愿,愿愿都比我们远大,难不成也是贡高我慢?

总而言之,福慧具足的人,懂得造福、惜福,而在佛法修行上又日日精进不辍。

更多佛经解读、佛门典故,请关注莲荷居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