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白话文网
楞严经白话文网
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
主页/ 五福临门/ 文章正文

净土法门法师:不受外境干扰,这是不失定意的最初方便

导读:净土法门法师:不受外境干扰,这是不失定意的最初方便 「望西师谓住定供佛:约常途者,初地以上」。这就平常讲,他真契入这个境界,我们现在理明白了,事没有契入,为什么没有契入?我们没有把烦恼习气放下。...
净土法门法师:不受外境干扰,这是不失定意的最初方便

「望西师谓住定供佛:约常途者,初地以上」。这就平常讲,他真契入这个境界,我们现在理明白了,事没有契入,为什么没有契入?我们没有把烦恼习气放下。放下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;放下分别,你就成菩萨;放下起心动念,你就成佛。我们没放下,知道了,放不下。知道了为什么还放不下?这桩事情,我在年轻初学佛的时候,也不算年轻,二十六岁,我是二十六岁才接触到佛教,我也喜欢问,就用这个问题问章嘉大师,我知道了,为什么还做不到?章嘉大师告诉我,你没有知道,你知道就做到了。我说:经上讲的我都懂得了。「你没知道」,他就这么肯定这句话,说我没知道。这个知不容易,所以他老人家告诉我,佛法如果就哲学的观点来看,知难行易,他这句话提醒了我。我们今天的知是从经本上,是听老师教学讲解里面得到的,这个知那就是孔子所说的「记问之学」,你听得多、记得多,你会问,人家给你解答,你明白了,是这种知,这记问之学,底下一句「不足以为人师也」,不能做一般人的表率。这个知要怎样算是真知?唯证方知,你要自己亲证,那你这个知是真知。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亲证而知,不是我们见闻之知,不是这个。所以我们也联想到见闻之知应该是现在所讲的知识,亲证之知应该算是智慧,智慧跟知识有差别。知识通过证实、证明了,这是智慧;如果没有通过亲证,这不是智慧。

我记得倓虚老法师讲了个故事,修无师往生,地点是在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。民国初年,倓虚法师东北人,出家之后亲近谛闲老和尚,那是当代的高僧大德,讲经说法的老和尚。他跟东北有缘,所以老师就劝导他应当到东北把佛教兴旺起来,他确实不负老师的愿望,在东北建了有十多个寺庙;极乐寺是他建的,长春般若寺也是他建的。倓虚法师他是第一任的方丈,寺庙建好之后,他就开戒传戒,这是非常好的方法。传戒道场才有人,要不然道场没有人,这一传戒很多人都留下来。那个时候他是方丈,定西法师是当家师,监院。有一天来了一个,开戒需要人帮忙,所以他召请,有人发心,出家人发心在道场做义工。有一个修无师他来了,老和尚问他:你能做什么?他愿意照顾生病的人。戒坛那个时候传戒三个月,时间很长,伤风感冒这些是很常见的事情,他在照顾这些生病的人,定西法师就把他收留下来。

住了不久,大概是十几二十天的样子,他就向倓虚老法师(那是方丈和尚)告假。倓老很有修养,没有追问,点头同意他。定西法师就沉不住气,责备他,你这个人怎么这点定功都没有,戒期还没有圆满,你怎么半途而废?你到这个地方是发心照顾病人,你怎么可以现在就走?他就说: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,我到极乐世界去。这两个老和尚听到这句话就感觉,真的吗?真的。几时走?不出十天。没看出来!修无法师是做泥水匠出身的,是个苦行人,没念过书、不认识字,就念一句阿弥陀佛,经都不会念,出家之后在常住都是做苦工,出家的身分在寺庙做苦工,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,全是干粗重之活。一句佛号不间断,他真念成功了,念到预知时至,知道什么时候要走。这两位法师就对他很尊重,这真不容易。

他向老和尚请求给他准备两百斤劈材准备火化,常住都替他准备了,到第二天他又来了,找老和尚,老和尚:什么事情?他告诉老和尚:我明天就走。这就赶紧给他准备他所要的。到第二天,他向老和尚请求派几个人给他助念送他往生,这桩事情谁都欢喜,所以有很多人自动就愿意送往生,送他。他搭了一个小篷,在这里面坐在床上,大家念佛送他,念佛的人就跟他说:修无师,你能到极乐世界去,过去往生的人预知时至,总是留几首偈子、做几首诗给我们做纪念。修无师说:我是个苦恼的苦命人,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,我就会念佛,我也不会做偈子、我也不会做诗,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,可以给你们做纪念。你说什么话?他说「能说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,说这么一句话,念佛就走了。

这个故事记载倓虚法师的《影尘回忆录》里,真的,倓老讲亲自看到,念佛往生,预知时至。哈尔滨极乐寺这个法会太殊胜了,法会当中有一个人在这里示现给大家看,往生了。倓老讲经常常引用修无师这念佛的功夫,平常默默没有人知道、也没有人瞧得起他,都是干重活、干苦活,做得非常认真,别人不愿意干他干,最后一著,确实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、讲经说教的大法师都比不上他,哪有那么自在、那么潇洒。倓老跟我们讲的真实的故事,他是天台宗的传人,最后走的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走的。天台宗跟念佛法门渊源很深,从智者大师,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,唐朝时候,智者大师好像是天台宗第三位祖师还是第四位,很早期的,念佛往生的,所以以后天台宗祖师许许多多都是修念佛法门。这就是定中供佛,不失定意。修无法师给我们做出好样子,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,心里面就一句佛号,这就是不失定意;念念没有把佛号断掉,这真正是念佛三昧,他自己功夫从来也不告诉别人,没有人知道,看他是个很老实的人、肯干活的人。

「又曰」,这还是望西师说的:「初地以上虽有此德,八地以上是无功用。盖谓初地菩萨虽初有此德,但尚不能全离功用,八地以上才是无功用道」。这个功用跟无功用很难体会,依照经教里面的说法,八地以下的菩萨,通常应该都讲的是别教,别教的八地就是圆教的八住,位置已经很高了。初地以上这是初住以上,圆教《华严经》初住以上,他们已经超越十法界,生实报庄严土。虽有此德,这个德就是遍供诸佛不失定意。但是我们了解无始无明习气还相当浓,四十一品无明习气,别教初地到八地的时候,那四十一品才断八品,所以八地以上,前面断七品还不行,要断八品以上,完全自然了。佛经上有个名词叫「法尔如是」,本来就是这样的,连极其微细起心动念的意思都没有了,但是七地以前还做不到,做不到那是有功用。虽然有功用,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,这是法身如来跟我们讲的,没有证得法身的时候,怎么能知道他们的境界?由此可知,这个不失定意功夫非常之高。

我们今天初学,初学这个话怎么讲法?不受外境干扰,这是不失定意的最初方便,我们今天在这个境界里要学这一点。要真的想学,好,对自己的道业非常有帮助。要知道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万物都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,顺境善缘,我们在这里修学很快乐,可是你要高度的警觉,你不要被这些乐迷住了。如果对这个境界起贪恋的心,这里好,你的定意就失掉。如果是在逆境恶缘,你会很讨厌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人不好,都是冤亲债主、都找麻烦的,你会起怨恨心,你希望赶快离开这个地方,你也被境界所转了,也就是说你定意没有了。哪能像菩萨什么境界他都觉得很好,没有一样不好,住天堂,天堂不错,住地狱,地狱也不错,能够不受外面境界影响,这叫不失定意。我们今天怎样?我们一定要忍,六波罗蜜里头忍辱波罗蜜,我们要忍受,顺境善缘要忍受,不起贪恋,这是功夫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就对了。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而不迷,不受一点干扰,真功夫。逆境恶缘不起瞋恚,心还是清净平等觉。

刚才我们提到的修无师,如果人家的心地不是清净平等觉,他怎么能够那么自在的往生,我们可以肯定他得念佛三昧,不得念佛三昧决定没这功夫。你看他多自在、多潇洒,没有一丝毫病苦的现象,活活泼泼,说走就走了。生前所作所为,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细心去想一想,他在那里忏除业障、积功累德、护持三宝,你看他所干的。事后我们想一想,那是我们的好榜样,在修行上就是一句佛号,真正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连经典都不需要,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知道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经典的作用是什么?是让我们真正认识极乐世界、了解极乐世界,然后我们对这个法门才真正能做到断疑生信,坚定弘愿,决定求生净土,不再有第二个念头,他成功了。前面我们提到深圳黄忠昌居士的例子,很年轻的人,三十出头,两年十个月预知时至往生了。他是做试验,在闭关之前他就试试看,看看这念佛是真的还是假的。他听我讲经,我讲到《往生传》、讲到《净土圣贤录》那里面往生的例子,几乎有一半人念佛不到三年就往生了。前面我跟诸位说过,早年德融法师问过我,德融法师往生也有很多年了,状况我不清楚。我们肯定那些往生的人并不是个个寿命都到了,寿命还有不要了,提早去,真能去得成。我们读了那么多东西得到一个结论,不出三年功夫就成就了,要学,应当学。

功夫成就了,可以留在这个世间,前面愿文里面我们读到,慈悲心重,不忍心看到众生苦难,愿意在这个世间多住一段时期帮助这些人念佛往生;即使寿命到了,阿弥陀佛都可以帮助你延长寿命。有这个例子,明朝交光法师就是这个例子,交光法师跟莲池法师同时代,他有一部著作《楞严经正脉》,这个注解是他写的。《正脉》前面一段序文他自己写的,决定可靠,不是骗人的。他读《楞严经》,感到《楞严经》以前各家的注解,都是根据天台家的三止三观,来解释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讲的三摩地、奢摩他、禅那,他认为不适当,为什么?天台的三止三观是用意识心修的,没有离开意识,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讲的是舍识用根,这才是世尊讲《楞严》的真义,他看到了。可是他寿命到了,佛来接引他,阿弥陀佛来接引他,他就把《楞严经》注解这段事情向阿弥陀佛报告,他说他想做一个注解,根据经典里面佛说的义趣,「舍识用根」,求阿弥陀佛准他的假,让他在世间多住几年,把这部经注解完成。阿弥陀佛答应了就走了,他真的完成这部著作。这就是寿命到了,还有事情想做,阿弥陀佛也同意你,也能帮助你延长寿命,不为自己,为正法久住、为利益众生,佛家讲的生死自在。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交光大师求延寿,阿弥陀佛准许他。

宋朝莹珂法师还有十年的寿命,他要求阿弥陀佛:我十年寿命不要了,现在就走。阿弥陀佛三天之后就带他往生,为什么不当时就带他走?当时带他走,没人知道这个事情,三天之后要莹珂法师把这个事情说出来,利益今后,给大家做证明,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这还是一个破戒的比丘,他相信因果,知道破斋犯戒将来必定堕阿鼻地狱,想到阿鼻地狱苦就生大恐怖,向同参道友请教。同参里头有一个就告诉他,念佛求生净土,你就不会堕落了。他真干,三天三夜不眠不休,就是一口气念阿弥陀佛,至诚感通把阿弥陀佛念来了。我们从这个地方才体会到古人讲的,「念一声佛号」,真诚心、至诚心念这一声佛号,「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」,他念了三天三夜业障消了。我们一般人为什么念多少年业障消不掉?用心不一样,心不真、不诚,散乱心念佛、妄想心念佛,他力量不集中,所以他效果不彰。如果力量要集中,心里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念头都没有,那个可厉害了,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。这个道理要懂,这个方法不难,我们要真做肯定有效。

特别是烦恼习气重的人、冤亲债主多的人,跟众生结一些怨,这众生常常来找你,你要是至心念佛求生净土,业障消了,冤亲债主不找麻烦了,为什么?看到你是真正修行人,他佩服你,不但不麻烦你,他还给你做护法,为什么?他知道你成就之后一定度他们。你有大慈悲心,跟你无缘的众生你都普度,有缘的众生哪能不度的道理!所以经上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,这个经对我们才叫亲切有味。

如果经上所讲的我们做不到,那佛不是跟我们开玩笑吗?不是在吊胃口吗?佛怎么能干这种事情?我们通过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这些大经论的学习,多多少少明白一点道理,佛在这个世间讲的经就是契这个世间人的根机,这个世间人做不到的事情,佛绝对不会说。我们自己听了之后、学了之后,自己要认真反省,要克服自心里面的障难,障难不在外面在自心,要克服自己烦恼习气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尤其是这样殊胜的法门,得来非常非常不容易!

下面,「《会疏》谓他方新发心菩萨,因闻弥陀名号,顿登上地菩萨,得诸三昧,住定供佛。」《会疏》这几句话说得好,他方,这极乐世界以外的,新发心菩萨,包括我们在内,我们没到极乐世界;我们也是因闻弥陀名号,能不能顿登上地菩萨,得诸三昧,住定供佛?完全在我们的发心。我们如果发心坚定,这个发心的障碍还是信心,信愿不足,心发不出来!真正相信、真愿往生,我们就能把这个世间统统放下。自私自利放下,不再有这个念头,名闻利养的心放下,贪恋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放下,贪瞋痴慢的烦恼也放下,一心念佛,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,其他的念头没有了,这叫「制心一处」,下面还有一句话,佛说的「无事不办」。我制心一处求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个事情能不能办?世尊没有说这桩事情除外,换句话说,这桩事情也包括在其中,决定得办,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成就。

所以这个经不能不讲,不能不细讲,不能不常讲,要常常讲。为什么?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,决定不是一遍、二遍、十遍、二十遍就能开悟的。古人订了一个标准,叫「读书千遍」,大概差不多,我们能够把这部注解念上千遍也许就有开悟的。这开悟之后疑断掉了,再不怀疑了,信心,真正的信心生起来了,有真信、有切愿,往生净土就有把握。时间不需要多长,古人我们看到的例子太多了,我们这一生有把握成就,也能像《会疏》上所说的顿登上地菩萨,得诸三昧,住定供佛。

《疏》曰:「纵虽新发意菩萨,闻名字人」,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人,「能得」,定惠,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,「定慧相即,真俗相照,顿得上地菩萨也」。这个疏还是《会疏》说的,怎么能够听到佛的名号就提升到这么高的境界?可见得人的根性不相同,不是说的每个人,每个人肯定得利益,这前面说过,一历耳根永为道种,我们今天听到这部经、听到弥陀名号,能生起信心,能生起尊重、爱乐,这就说明我们过去生中曾经学过这个法门,有根有底。但是过去生中没成就、没能往生,还是算新发意菩萨;但这一次我们希望接著过去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大幅度的提升,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愿望,能吗?答案是肯定的,能。要怎样提升?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教导我们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你就提升了。记住修学的秘诀: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如果真的这样干,净宗法门快,三年成功。中国古圣先贤传统的教学说到七年小成、九年大成,我们修这个法门只要三年就成功。三年还不能成功,那肯定是你没有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真正依教奉行,三年肯定成功,那十年还得了!你发心要留在这个世间、要弘扬这个法门普度众生,佛就把你的寿命延长了,为什么?你有任务要去履行,任务完成之后再往生净土,这也算是倒驾慈航。

这一句里面提到一桩事情,定慧相即,真俗相照。提到这桩事情,这是功夫,我们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。有定有慧,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就是下一句所讲的真俗相照,真中有俗,俗中有真,真俗不二。什么是真?什么是俗?同是一桩事情,著相就是俗,离相就是真,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、待人接物著相了,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是俗。如果离相呢?离相就是真,离相就是不著相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就是真,真俗不二,为什么?即相离相,就对了,即俗即真,真在哪里?真就在俗当中,俗在真中,真俗不二。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慧是什么?慧是觉。定不是死定,活活泼泼,这是性定。死定叫无想定,无想定修成生无想天,堕落了,住无想天的时间很长,定功不失你就不会出定,在定中里面一切都终止,虽然不作恶业,你也不修善,你停在那个地方,那是错误的。所以定里有慧,这叫禅定。禅这个字是印度话,禅那,翻成中国意思叫静虑,静就是定,虑就是有觉,定中有觉,这就是定慧相即,它才有用处。慧能起用处,定能不能起?定能。

诸佛菩萨,我们用这个例子,讲经教学、托钵、游化,你在这个现象里面你就看到定慧相即、真俗相照,真照俗,俗也照真。从肉体表现的俗,但是你看他表现的,他表现出定慧,用心不散乱、用心离烦恼,他没有忧虑、他没有牵挂、他没有分别、他没有执著、他没有起心动念,这是定,他样样事情做得很圆满。世尊当年在世,开悟之后住世四十九年,天天讲经教学是慧,如如不动,说法教学,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。学佛要想有成就,这两句做不到不可能有成就,怎么个修法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自己要有定,有定就有慧,自己没有定就没有慧,定生慧,没有定他生烦恼,有定决定不生烦恼,差别就在这个地方。


净土大经解演义249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