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闽斋随笔(卷一) 浅谈金刚经109)(作者介绍:了然,书法家,散文家。公元1951年出生于台湾,父母亲均来自于海峡彼岸闽江旁的某个滨海小镇。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的化工系,目前为本地某跨国大型企业集团辖下一家化学品制造公司R&DDivision的DeputyDirector。本文选自其472篇短文中的一篇)在网站的「了然会客室」里,最近有网友以「金刚经」的四句偈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;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作留言讨论,今天我就来谈谈有关「金刚经」的话题吧…「金刚经」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称得上是一部「经典之作」,自古以来有关她的多则神话也一直被人们传颂着!比较具代表性的故事是:一名樵夫到深山里去砍材,一个不小心跌落到山谷内的一个坑洞里,只是任凭他如何地呼叫都无法引来救援;后来樵夫藉着洞内微弱的光线看到墙上墨迹斑驳的「金刚经」,于是他每天以手指挖下数十个金刚经的字来果腹充饥,半年后他终于被人救出!而在那半年里,维持他生命的粮食就是墙壁上五千多字的金刚经经文…
了然九年前第一次尝试以毛笔来书写「隶书体」的金刚经,由于该经文的字数超过五千,因此必须拆成屏幅的方式来书写!所谓的「屏幅」就是古人将一件大型书作写在多张宣纸上,最后再裱褙成「屏风」状的连幅作品;屏幅有几个书写上的依循法则:总屏幅数必须为「偶数」、「最少屏幅数为四」以及「单字不成行、单行不成幅」等等格局上的限制…第一次书写金刚经时,了然采用困难度较低的「隶书体」。当时我把屏幅数定为18,如此一来,每张宣纸的个别字数约为280,那与「心经」的260字相仿,而万一某张宣纸一个不小心给写坏了,重新来过时也感觉比较不吃力…第二次书写了然同样采隶书体,只是幅数缩减为12屏,如此一来困难度就高出了一些!第三次采相同的12屏设计,但这次我把字体改成小篆,「小篆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的「官方」字体,那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有共同文字的起始;只是书写小篆字体时无法如楷书、隶体般凭空想像,必须逐字翻查书法辞典,因此书写「小篆金刚经」的困难度就相对提高了许多…1994年9月,了然以「八屏、小篆金刚经」的第四次书写来挑战自己,当时我用八张「全开宣纸」来书写小篆体的金刚经,那相当于每张宣纸约有650个字左右!由于单一张宣纸中字型与墨色「统一性、连贯性」的考虑,了然必须一气呵成在同一天内完成某一单张宣纸的书写,那约需6-8个小时,因此也就只有星期假日才能动笔了…后来了然前后共使用60天的时间完成第四次金刚经的书写!而在书写的过程当中,发生两则「趣闻」,以下我写出来与看倌们分享…第一则:板凳篇…在了然第四次书写金刚经的同时,我所坐的板凳(那是一张相当阳春型的椅子,就是简单的四支脚支撑着一块圆型木板的那一种。)有一支脚因断裂而无法四平八稳地站立在地面上…一个周末假日的午后,了然到内湖的某个家具行想为自己添购一只新板凳,店家老板当时很热心地招呼着我!当发现该店内的椅子售价都在一万元台币上下时,我直截了当地问了一句:「请告诉我您店内最便宜的椅子摆在哪儿?」店家老板当场Show了一张新台币6,000元的「便宜货」!